中國娛樂網(wǎng) > 電視劇 > 正文
中國娛樂網(wǎng)訊 www.mszmjj.com.cn 由劉進執(zhí)導,張嘉譯、何冰、秦海璐、劉佩琦、雷佳音、翟天臨、李沁、姬他等主演史詩劇王《白鹿原》將于4月16日登陸江蘇衛(wèi)視幸福劇場,該劇改編自文學巨匠陳忠實、“茅盾文學獎”獲獎同名長篇小說,以陜西關中平原上有“仁義村”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,講述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之間恩怨紛爭的故事。劇中將再現(xiàn)兩大家族的斗爭史,反映中國社會包括辛亥革命、軍閥混戰(zhàn)時期波云詭譎的政治形勢。張嘉譯飾演的白鹿村族長白嘉軒代表著最樸實醇厚的農民形象,恪守耕讀傳家的傳統(tǒng)禮法,用“仁義”挑起白鹿村團結同心的明燈,作為該劇主演兼藝術總監(jiān),張嘉譯傾注心血到《白鹿原》,力求給觀眾呈現(xiàn)一幅大景觀的史詩經典。同時,張嘉譯作為陜西人,更是懷揣獨特的地域情感拍出《白鹿原》,在服化道和人性展現(xiàn)上尊重原著,再鑄白鹿精魂。
張嘉譯坦言喜歡“陜西人的那股勁兒”,鉆研原著演繹經典角色白嘉軒
長篇小說《白鹿原》問世20多年來,一直備受各界關注,先后被改編為秦腔、話劇、舞劇、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。雖然張豐毅版白嘉軒珠玉在前,但張嘉譯對出演這一角色十分有信心,“我作為陜西人,對《白鹿原》有著獨特情感,這次我們一定要拍出原汁原味的陜西風味。”導演劉惠寧也直言,白嘉軒這個角色非常適合張嘉譯,“他積累的人生厚度可以和白嘉軒這個角色對話。”
在對白嘉軒一角的研究上,張嘉譯說“90年代,《白鹿原》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剛出版,我就讀了。那時我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(yè)回到西安。后來聽說《白鹿原》要拍成電影,雖然沒人找我演,自己興沖沖又讀了一遍。《白鹿原》對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充滿情感,我熟悉里面的每一個人物,喜歡它所袒露的陜西人的那股‘勁兒’”。在拍攝過程中,張嘉譯便是用陜西人的執(zhí)著、堅韌的性格特征,奠定了劇版《白鹿原》雄壯史詩的基調。
張嘉譯親談演員加盟《白鹿原》,號召“不為掙錢為作品”
除了張嘉譯挑大梁演繹族長白嘉軒,何冰、秦海璐、劉佩琦等實力派戲骨的集體飆戲也是引發(fā)觀眾期待。“很多演員都是我自己去談,”張嘉譯跟著導演“使勁跟人拍胸脯”。“大部分投資都花在制作上,演員片酬就沒有那么多,唯一能向人家保證的就是拿出一部好作品”。最有效的說辭還有一句,“掙錢的機會還會有,但碰上《白鹿原》的機會不再有。陳忠實以《白鹿原》墊棺作枕,演員不也需要一部《白鹿原》壓箱底嗎?”
憑借著“不為掙錢為作品”的拍攝理念,《白鹿原》用質量說話,給觀眾奉獻誠意作品。“以前,人們提到張嘉譯會講到《懸崖》,我希望以后就是《白鹿原》了吧。”張嘉譯說。
擔任藝術總監(jiān)實地體驗,《白鹿原》劇組駐地陜西藍田體驗農民生活
劇版《白鹿原》總投資近2.2億元,主創(chuàng)團隊集納了94位主演、400位幕后工作人員、4萬多人次的群眾演員,拍攝期達7個多月。拍攝團隊從陜西藍田開始,經三原、南京、上海、合陽、晉城、太谷、磧口、回到藍田,再最終返回北京,先后完成全組10次國內大規(guī)模轉場。
除了輾轉拍攝,實地體驗農民生活也成為劇組的必修課,張嘉譯說“正式開機前一個月,劇組希望演員們能來陜西藍田體驗生活,沒想到,大家都來了。我們住在村民家里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男演員挑水、割麥、趕車、劈柴,女演員紡線、和面、扯面、做飯”。對于此次擔任藝術總監(jiān),張嘉譯不僅要演好白嘉軒,還要在還原時代上傾注自己的理解,“美術部門提前10個月進入,勘景、搜集道具,光舊農具、舊紡車收了好幾車。即便這樣,實際拍攝中還是會被否掉,有時候一個場景不合格,就拆掉重蓋。比如白嘉軒的家原本是在棚里搭的景,花費了幾十萬,但后來效果不好,心疼也沒辦法。有一場跟朱先生對的戲,這一個景就聯(lián)系了華山、太白山十幾個地方。我們盡量要求實景,新景做舊達不到那種歷史的質感。”有這樣的精益求精的制作精神,劇版《白鹿原》將全景展現(xiàn)革命洪流中的家族人性。
4月16日,敬請關注江蘇衛(wèi)視幸福劇場《白鹿原》!